2020年4月,西得克萨斯中间基原油(WTI)5月交割的期货合约价格史无前例地跌至负值,一度达到-37美元/桶左右,震惊全球市场。尽管此后价格有所回升,但这次事件暴露了原油市场前所未有的困境。为什么原油期货会跌成37美元这样的负数呢? 实际上,这个问题需要更准确地描述为:“为什么2020年4月WTI原油期货5月合约会跌至负值区域,最低达到约-37美元/桶?”
要理解这个现象,需要理解以下几个关键因素:期货合约的本质、供需失衡、存储能力限制以及投机行为的影响。 简单来说,原油期货是一种标准化合约,约定在未来某个特定日期(交割日)以特定价格买卖特定数量的原油。投资者可以利用期货合约对冲风险(例如航空公司锁定燃油成本)或进行投机,期望在未来价格波动中获利。当到期日临近时,持有期货合约的投资者需要决定是选择交割实物原油,还是平仓了结。
而2020年4月发生的事情,正是多种因素叠加导致的极端情况。以下将详细分析:
新冠疫情爆发是导致原油价格暴跌的根本原因之一。全球各国为控制疫情采取封锁、隔离等措施,导致交通运输、工业生产活动大幅减少,对原油的需求也随之锐减。航空公司停飞,私家车出行减少,工厂停工,这些都直接减少了原油的消耗。 在需求骤降的同时,原油的供应却并未同步减少。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之间爆发的价格战,导致原油产量大幅增加,进一步加剧了供过于求的局面。 原油供应的减少速度慢于需求下降的速度,导致原油库存迅速积累,进一步压低了油价。 这种供需失衡是油价下跌的先决条件,为后续负油价的出现埋下了伏笔。
当原油供应过剩时,原油需要存储。全球原油存储能力是有限的。随着原油库存的快速增加,全球各地的原油存储设施,特别是美国库欣(Cushing)地区的存储能力,迅速逼近饱和。库欣是美国WTI原油期货的交割地,拥有美国最大的原油存储能力。一旦库欣的存储能力耗尽,持有5月合约的投资者就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:他们无法将实物原油存储起来。 这意味着,即使原油价格很低,持有合约的投资者也必须想方设法避免接收实物原油,否则将承担高昂的存储成本。这导致他们愿意以极低的价格,甚至负价格,出售手中的合约,以求避免交割。 负油价的出现,实际上反映了存储成本超过了原油本身的价值。投资者宁愿倒贴钱,也不愿承担存储原油的负担。
期货合约具有到期日。在到期日临近时,持有合约的投资者必须决定是选择交割实物原油还是平仓了结。对于没有实物交割能力的投资者,例如投机者和金融机构,他们通常会选择平仓了结,即买入或卖出与之前持仓方向相反的合约,以抵消之前的持仓。 在2020年4月,由于存储能力紧张,以及对未来原油需求持续低迷的预期,很多持有5月合约的投资者都急于抛售合约。这导致卖盘数量远远大于买盘数量,价格迅速下跌。 尤其是临近交割日,交易量通常会减少,这使得价格更容易出现剧烈波动。在这种情况下,一些投资者为了避免交割实物原油,不惜以负价格出售合约,最终导致了负油价的出现。
原油期货市场吸引了大量的投机者。这些投机者通过买卖期货合约来博取价差收益,并不以实物交割为目的。当市场出现剧烈波动时,投机行为会进一步放大价格的波动幅度。 在2020年4月,当原油价格开始下跌时,一些投机者选择加速抛售,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,导致价格加速下跌。而一些技术性交易策略,例如止损盘,也会在价格跌破某个特定水平时自动触发卖盘,形成恶性循环。 一些杠杆交易者由于无法承受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,被迫平仓,进一步增加了市场的抛售压力。 投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供需失衡和存储能力限制的影响,加速了负油价的出现。
CME(芝加哥商业交易所)作为原油期货的交易平台,在这次事件中也受到了一些质疑。尽管CME允许负价格交易,但在实际操作中,很多交易系统和风险管理模型并未充分考虑负价格的可能性。 这导致一些交易者在负油价出现时,难以迅速调整交易策略,加剧了市场的混乱。 一些监管措施可能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。例如,针对存储能力紧张的问题,监管部门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,缓解市场的压力。 市场结构和监管方面的问题,也对负油价的出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。
原油期货跌至负值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包括新冠疫情导致的需求骤降、沙特和俄罗斯的价格战导致供应过剩、存储能力逼近极限、到期日临近引发的抛售潮以及投机行为的放大作用。这场事件不仅暴露了原油市场前所未有的困境,也对市场结构和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。